什么是心境障碍
来源:南京神康心理医院 编辑日期:2016-05-21
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,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(情绪持续性高涨或低落)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,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,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,如幻觉、妄想等。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,每次发作多可缓解,部分病人可有残余症状或转为慢性。
公元前500 年,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对躁狂症和抑郁症作了详尽生动的描述。1854 年法国医生Falret 描述了躁狂和抑郁在同一病人身上交替出现,命名为环性精神病。1896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raepelin 在他的分类诊断系统中用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名称。1911年Ziehen 首先提出情感性精神病一词,直至1957年德国 Leonhard 按情感的相应特征把情感性精 神障碍分为两大类:即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单相情感性精神障碍,并被人们所接受,现已 成为 ICD- lO、DSM-N及 CCMD-3 心境障碍分类的基础。
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,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、躁狂症、双相障碍、持续性心境障碍等。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,始终仅有躁狂发作者非常少见(约1%),且这些病人的家族史、病前性格、生物学特征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双相障碍相似。因此,ICD-10 及 DSM-4 分类系统中把它列入双相障碍。环性心境障碍、恶劣心境除症状较轻及病程较长外,临床特征与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相似,在本章中合并讨论。
西方发达国家心境障碍终身患病率一般为3%-25% 之间。而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,心境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0.083% ,时点患病率为0.052% ,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报道的数字。导致心境障碍患病率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,但主要原因可能与诊断标准不→致、流行病调查方法学的差距有关。
心境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,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因素、神经生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,以及预后有明显的影响。心境障碍的预后一般较好,但反复 发作、慢性、老年、有心境障碍家族史、病前性格不良、有慢性躯体疾病、缺乏社会支持系统、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者,往往预后较差。
上一篇:青春型精神障碍有哪些症状
下一篇:治疗精神障碍哪种方法最好
最新文章 / Latest articles
精选内容/ Selected content
求医路线 南京神康心理医院简介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:关注睡眠, 我院举行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主 江苏省慈善总会爱心基金正式启 2018神康第二届患者康复感恩会如 陈诗军